圖/想樂 分享 facebook 這天突然發現,養育孩子的我,其實也在學著跟過去的自己和解。放學回到家的大女兒,一進門便從書包裡翻出三根捲心酥,先遞一根給她爸爸,再拿一根給我。此時,發現只剩一根捲心酥的兒子,著急地指指自己,說:「姊姊,那我怎麼辦?」.inline-ad { position: relative; overflow: hidden; box-sizing: border-box; }

.inline-ad div { margin: auto; text-align: center; }

.inline-ad iframe { margin:auto; display: block; width: auto !important; }

.inline-ad div[id^=google_ads_iframe] {

padding: 50px 0 30px;

}

.inline-ad div[id^=google_ads_iframe]:before {

content: "推薦";

font-size:13px;

color:#999;

text-align:left;

border-top: 1px solid #d9d9d9;

width: 100%;

position: absolute;

top: 15px;

left: 0;

padding-top: 5px;

}

.inline-ad div[id^=google_ads_iframe]:after {

content: "";

border-bottom: 1px solid #d9d9d9;

width: 100%;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15px;

left: 0;

}

.innity-apps-reset { padding: 0 0 30px !important;} 只見女兒笑瞇瞇地回答:「你跟我一起吃啊!」那樣理所當然的語氣,讓我的心頓時震了一下。或許是也排行老大之故,每每在揣摩女兒的感受時,我總會套進些許幼時的心情,因而始終覺得女兒和兒子之間存有幾分緊張。姊姊多少會難受弟弟的出現吧?兩個孩子,多少會為了媽媽愛誰比較多、或誰又害誰被罵了的事而計較吧?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在教養上一面小心翼翼保持中立,卻又下意識地想將天平偏向女兒這端,並在過程中挫折地發現,為何自己還是對年幼的兒子較為寬容,進而對女兒感到強烈的虧欠,同時擔心我的「不公平」讓姊弟倆的衝突加深。直到這天,當我看著兩個孩子興高采烈地討論如何你一口我一口吃掉那根捲心酥,瞬間領悟:原來我的孩子並不像我所以為的那樣,存在著斤斤計較的緊張。原來我一直用自己的經歷,錯誤地理解了他們倆。就算閱讀了再多書籍、補充再多觀念,面對孩子,我們最深處的養分,仍是每一個曾經的自己。每位父母都戴著經驗的眼鏡,去解讀孩子的行為和心境;然而,沒有人的昨天是完美的,自然也使得這副眼鏡帶著裂痕和髒汙,讓人無法看清孩子的全貌。有時候,甚至是對待孩子的那份彌補與刻意修正,也都是在往日傷痕遮蔽下的教育盲點──就像我無法理解女兒對於弟弟的疼愛,就像我對於手足間那份張力的臆測,就像我對自己的難以不偏心感到沮喪。孩子始終是獨立的個體。我真正要面對的,其實是童年的自己。出乎意料的是,當我看著孩子融洽分食那根捲心酥時,內心深處那個年幼的小女孩竟神奇地被治癒了。那種年少時無法與弟弟和樂相處的自責、那股對手足莫名所以的憤怒、那份無力訴諸言語的情感矛盾,就在姊弟倆的歡笑聲中,隨同剝離的餅乾屑悄悄落下。小時候的事,還來不及去想,就這般糊裡糊塗地長大了。而當我陪伴孩子成長,彷彿又重新走了一遍童年的路,使舊日的自己得到了全新的安慰,讓自己更加客觀地審視身旁的孩子,也更有能力,給予他們一份不摻雜時光重量的關愛。

F5063CF8A4326877
arrow
arrow

    c90qu72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